最新資訊
《人民日報》聚焦“深海一號” 四兄繩業“定海神針”
時間:2023年6月15日
《人民日報》6月14日刊發長篇通訊《油氣開發 挺進深海(深度觀察·重大技術裝備這樣攻關②)》,報道了全球首座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——“深海一號”能源站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歷程。作為“大國重器”,“深海一號”實現3項世界級創新、13項國內首創技術和13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,其中包括四兄繩業研發的深海系泊國產聚酯纜技術。
《人民日報》在報道中提到:2022年4月,習近平總書記連線“深海一號”作業平臺時強調:“要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,加強原創性、引領性科技攻關,把裝備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,努力用我們自己的裝備開發油氣資源,提高能源自給率,保障國家能源安全。”
面對超深水海域頻發的臺風、動輒10余米高的海浪,“深海一號”能源站如何做到穩如磐石,可以30年不回塢檢修呢?
關鍵答案在4組16根長度超過2500米的特制系泊纜上。它們仿佛“定海神針”,一頭固定在1500米深的海底,另一頭系泊在平臺的4個立柱上,每個立柱4根。尤學剛介紹,每根特制系泊纜中間包含兩段長度近千米、直徑達270毫米的聚酯纜,聚酯纜的強度比鋼纜還要高,耐海水腐蝕,但重量卻只有鋼纜的約1/43。報道形容,“穩如磐石,16根系泊纜扛住惡劣海況。”
《人民日報》的報道說:以深水系泊聚酯纜為例,其中一家供貨商是浙江民營企業四兄繩業。“國產聚酯纜從合同簽訂到最終交貨只用了9個月,相較進口產品,工期和成本分別縮短和減少1/4,性能也完全滿足要求。” “深海一號”氣田開發項目浮體部經理吳堯增說。
最讓吳堯增印象深刻的,是一次纜繩固定救急。2020年7月,系泊纜預鋪作業剛剛開始,由于最初的聚酯纜甲板固定方案不太理想,現場臨時調整為“打中國結”的固定方式。但當時,國外廠家回復,從設計、測試到制造,再到寄往中國、人員入關指導安裝,至少得3個月,相關費用還得增加上百萬美元。
緊急時刻,四兄繩業不談任何條件,立馬投入試制,只用了兩三天,首批作業材料和技術人員就到達海上現場作業,保證了施工進度。
精誠合作,互利共贏。“中國海油團隊幫助我們改造了聚酯纜試驗測試平臺,一同摸索深海聚酯纜的拉力、強度、抗疲勞性等指標參數,推動產品研發成功。”四兄繩業海工業務副總經理李航宇說,“深海一號”項目之后,相繼有其他油氣公司慕名而來,去年企業的聚酯纜產品還首次走出了國門。
四兄繩業是化纖繩纜專業生產制造商,擁有強大的研發團隊,技術實力最雄厚。強烈的家國情懷,使四兄繩業在接受“深海一號”能源站深水系泊國產聚酯纜技術攻關重大任務時,勵志要為國家“爭氣”,打破歐美企業在這一高端領域的長期壟斷局面,解決國家重大海洋裝備的技術“卡脖子”難題,為國家貢獻力量。
四兄繩業2019年中標項目,組建專門的技術力量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。2020年6月成功研發生產交付中國首根國產深水系泊聚酯纜。2021年6月25日,“深海一號”能源站正式投產,中央電視臺進行了現場新聞報道,四兄繩業生產的國產聚酯纜應用在“深海一號”能源站的16根系泊聚酯纜之中,該深海系泊聚酯纜單根連續超長(955 m)、超大規格(Ø270 mm)、超高強度(MBL 2186 T),取得了ABS船級社和DNV船級社雙證書,實現了深海系泊纜繩的首次國產化應用,填補了國內空白,打破了國外企業的長期技術封鎖。中海油“深海一號”氣田開發項目領導在四兄繩業國產系泊纜交付儀式上接受媒體采訪,高度贊揚了四兄繩業做出的重大貢獻。
四兄繩業多年來緊跟國家海洋開發戰略,不斷進行技術累積,深耕深海油氣平臺、浮式新能源平臺等領域。公司與中海油長期緊密合作,為其研發交付中國首個深海石油開采“深海一號”平臺(陵水17-2)的國內首根國產系泊聚酯纜后,于2022年又中標了中國海油“流花11-1/4-1油田二次開發項目“的國產系泊聚酯纜,持續為國家開發海洋戰略做出新貢獻。四兄繩業憑借在“深海一號”做出的重大貢獻,獲得了海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。